青年就業的困難不是缺乏努力,而是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很多剛畢業的新鮮人,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也還不清楚履歷怎麼寫、面試要怎麼準備。本文整理出 6 個青年就業補助資源、實習機會以及 5 個面試常見問題,幫助你在求職路上更有方向、更有信心!
大學畢業什麼都不會?了解青年就業 2 大難題
許多大學生即將畢業時,心裡其實充滿焦慮:「我真的準備好進入職場了嗎?」、「投了履歷都沒回音,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或是懷疑自己大學畢業什麼都不會,這些不安並不罕見,也反映出現今青年就業最常遇到的兩大難題——方向感的缺乏,以及經驗不足的困境。
難題 1:畢業後找不到方向
大學期間雖然學了不少知識,但畢業後該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卻沒有人教。很多人面對五花八門的職缺選擇,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常常會有「我都大學畢業了,卻什麼都不會」的感覺,連方向都還不清楚,更別說要決定去哪家公司上班了。缺乏職涯目標,不只容易導致錯誤選擇,也會讓求職路走得特別茫然。
難題 2: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履歷怎麼寫?
不少新鮮人會發現,雖然想開始找工作,但打開履歷卻不知道該寫什麼,不像有相關實習或工作經驗的人可以直接整理內容;不少企業也在職缺條件中也會要求具備實習或專案經驗,讓人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不符合。
畢業生求職好茫然?5 個步驟帶你前進!
剛畢業時,很多人對求職感到迷惘,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也還不確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準備方向,就能慢慢建立信心,在過程中逐漸摸索出自己的職涯方向。想更有條理地開始求職準備,可以從以下五個實用步驟著手:
步驟 1:認識自己的特質與興趣
青年就業的第一步,不是先看職缺,而是先認識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樣的工作型態、偏好穩定還是挑戰、個性偏內向還是外向?如果不太確定,也以透過職涯測評工具,例如人格測驗或是興趣量表,可以幫助釐清自己在職場上的特質與方向。
步驟 2:設定明確的職涯目標
認識自己之後,接著就是設定清楚的方向。與其一開始就急著找理想工作,不如先想想第一份工作希望累積哪些能力,或是未來三年後想成為怎樣的人。有了階段性的目標,不但能縮小選擇範圍,也更容易找到適合的機會。
步驟 3:積極累積相關技能與經驗
沒有經驗不代表沒有機會,關鍵在於願不願意主動累積、自己創造機會。即使還沒正式進入職場,也可以從在學期間開始累積,像是系上專題、社團活動、打工或志工,這些其實都能成為履歷上的亮點;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補強技能或主動爭取實習機會,提早做好求職準備。
步驟 4:建立專業人脈網絡
對還在準備求職的畢業生來說,除了累積實力,也可以開始慢慢拓展職場人脈。建議多參加職涯講座、產業分享、校友活動或各類型的交流場合,累積與職場相關的連結。不只能接觸第一手職缺資訊,也有機會向前輩請教經驗,了解實務情況。
步驟 5:善用政府資源與輔導管道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政府每年都會推出不少針對青年就業的相關服務,像是就業諮詢、履歷健檢、職訓補助和媒合等。這不只是提供建議,更能實際幫助年輕人累積經驗,對剛起步的人來說,只要願意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就有機會在求職卡關時,找到突破的起點。
推薦閱讀:
中年轉職攻略:克服資遣、職涯瓶頸,善用經驗與人脈逆轉困境!
簡短自我介紹範例:30秒說出亮點,面試官秒懂你的優勢!
青年就業有什麼補助?6 個青年就業補助資源
政府其實提供了不少青年就業補助資源,無論你是剛畢業、初次尋職,還是正想強化職能轉換跑道,都能找到合適的支持方案。以下整理了 6 個青年就業補助:
青年就業補助 #1 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
「初次尋職青年穩定就業計畫」是勞動部為鼓勵青年積極求職並穩定就業所推動的補助方案。主要針對未曾投保社會保險、初次尋職、非典型就業青年,提供一系列就業諮詢、求職追蹤及獎勵金支持。
這項補助包含 「尋職津貼」 和 「就業獎勵金」 兩部分,完成相關規定後,最高可領取總額新臺幣 45,000 元,具體如下:
(一)尋職津貼
- 第一次尋職津貼:需在參加本計畫起 30 日內,完成至少 2 次求職行為 且 1 次就業諮詢或職業輔導服務,並於 37 日內提出申請。符合條件後可請領 5,000 元。
- 第二次尋職津貼:若在第 30 日內尚未就業,需在 第 31 至 60 日 內完成 3 次以上求職行為,並接受 1 次以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服務,於 67 日內提出申請,可請領 5,000 元。
- 第三次尋職津貼:若在第 60 日內仍未就業,需於 第 61 至 90 日 間完成 3 次以上求職行為,並接受 2 次以上推介服務,於 97 日內提出申請,可請領 5,000 元。
(二)就業獎勵金
完成第一次尋職津貼的條件後,若青年順利就業且持續受僱於同一雇主,可申請就業獎勵金。
在參加計畫 60 日內就業者:
- 連續受僱滿 30 日以上:可申請 5,000 元。
- 持續受僱滿 90 日以上:再發給 20,000 元。
- 持續受僱滿 180 日以上:再發給 10,000 元。
在參加計畫第 61 至 90 日內就業者:
- 連續受僱滿 90 日以上:可申請 20,000 元。
- 持續受僱滿 180 日以上:再發給 10,000 元。
申請條件:
- 具中華民國國籍,年滿 15 歲至 29 歲青年
- 未在學、未就業連續達 90 日以上
- 未曾投保就業保險/勞保/職災保險(特定低薪或在學加保除外)
- 未滿 30 歲,且限參加一次
青年就業補助 #2 青年跨域就業促進補助
「青年跨域就業促進補助」是為了鼓勵剛畢業或初次尋職的青年,擴大尋職範圍至當地以外,幫助降低因異地就業而需靠自己負擔的交通、搬遷、租屋等障礙,幫助青年進一步經濟獨立、成功進入勞動市場,具體補助項目如下:
(一)求職交通補助:針對前往面試所需交通費用的補助,需經由公立就業服務機構開立介紹卡推介就業,且推介地點與日常居住地距離達 30 公里以上。青年須在推介次日起 7 日內填寫回覆卡,逾期則當年度不予補助。
每次補助金額為 500 元,特殊情況下最高可補助 1,250 元,每年最多可申請 4 次。
(二)異地交通補助:是針對那些因就業須每日通勤,且在同一雇主任職滿 30 天以上的青年所提供的支持。
補助金額會依實際通勤距離而定,最長可補助 12 個月。若通勤距離在 30 公里以上未滿 50 公里,每月可補助 1,000 元;距離 50 公里以上未滿 70 公里者,補助為每月 2,000 元;若通勤距離達 70 公里以上,則每月可申請 3,000 元。
(三)搬遷補助:因就業搬離原住所,新住所與工作地距離 30 公里以內,根據搬運單核定,最高 3 萬元
(四)租屋補助:針對因工作需要在外租屋的青年,依租金金額的 60% 進行核算,每月最高可補助 5,000 元,補助期間最長可達 12 個月。
申請條件:
- 具中華民國國籍,年滿 18 歲至 29 歲青年(高中職畢業者年齡不限)
- 未在學且有就業意願
- 在推介前未參加勞保/職災保險(在學期間參加過但未再加保可視為未加保)
- 推介或就業地點與原日常居住處所距離 30 公里以上
青年就業補助及職涯諮詢 #3 青年職得好評計畫
「青年職得好評計畫」是由勞動部推出,針對失業青年釐清職涯方向、提升求職技巧,並透過職涯測評與就業服務,改善尋職困難的情況。
符合資格的青年可先到台灣就業通加入會員並完成履歷登錄,接著前往職涯測評專區完成線上職涯測評。完成上述步驟後,攜帶相關文件,親自至就業中心/就業服務站提出申請。完成諮詢與後續就業媒合後,如果順利就業並符合條件,即可申領最高新臺幣 3 萬元 的尋職就業獎勵金。
申請條件:
- 具中華民國國籍,年滿 15 歲至 29 歲青年,未就學、未就業且失業期間連續達6個月以上者。
青年就業補助 #4 產業新尖兵計畫
「產業新尖兵計畫」是由勞動部推動的職業訓練補助措施,協助 15 至 29 歲的失業或待業青年,掌握我國「5+2 產業」及具發展潛力的製造業關鍵技能,並順利銜接職場。計畫提供最高新臺幣 10 萬元的訓練費用補助,但報名前須先繳交 1 萬元自付額。若後續符合出席率與就業條件,這筆自付額可申請退還。
目前課程涵蓋五大熱門領域,包括電子電機、工業機械、數位資訊、綠能科技、國際行銷企劃。訓練由經政府審核的公私立單位辦理,課程免費且專業實用,是青年強化職能、轉換跑道的重要機會。
申請條件:
- 具中華民國國籍,年滿 15 歲至 29 歲青年
- 不得為日間部在學學生
- 訓練期間不得為在職勞工、自營作業者或公司行號負責人
- 開訓日前 180 日內,未參加勞動部其他職前訓練
- 不得與其他職訓計畫重複參訓
青年就業之職業訓練及獎勵金 #5 青年就業旗艦計畫
「青年就業旗艦計畫」是針對 15 歲以上至 29 歲以下,缺乏工作經驗或專業技能的青年所設計的方案。計畫由企業依用人需求提供職缺,結合職業訓練資源,安排青年參與工作崗位訓練。
這項計畫採「先僱後訓」模式,青年從報到上工第一天起即具備正式員工身分,同時接受訓練單位的實務培訓。訓練期間由企業支付月薪,並依法提供各項勞動保障,包括勞保、健保、職災保險、勞退提撥等。整體訓練是免費的,能在保障條件下邊做邊學,累積實務經驗、提升就業力。
申請條件:
- 具中華民國國籍,年滿 15 歲至 29 歲青年
以下情形不符合申請資格:
- 為日間部在學學生
- 曾參加本計畫且中途自行離訓達 2 次
- 參訓前 1 年內曾離職於同一訓練單位
- 同時參加發展署僱用獎助方案
- 結訓後 180 日內 曾參加發展署職前訓練計畫
- 參訓日前 1 年內 曾任職於該訓練單位的分公司/關聯機構
- 為訓練單位負責人之配偶、直系血親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
青年就業補助 #6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是「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的一部分,由教育部負責規劃,並與勞動部等跨部會合作推動。這項計畫鼓勵高中職應屆畢業生,透過職場、生活或國際等多元體驗,探索自我興趣與職涯方向,逐步建立人生規劃與發展目標。
申請者需依規定向教育部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由教育部推薦名單交由勞動部辦理就業媒合作業。參與計畫的青年會搭配開立「青年儲蓄帳戶」,每月可獲得最高新臺幣 10,000 元補助(教育部與勞動部分別提供 5,000 元)。補助最長 3 年,作為青年未來升學、就業或創業的準備資金。
申請條件:
- 具中華民國國籍並設有戶籍
- 高中職應屆畢業生
青年就業從實習開始!青年企業實習推動計畫完整介紹
除了政府提供的各項青年就業資源,其實還有像是新譽承辦的桃竹苗分署推出的「賈桃樂青年企業實習推動計畫」也非常值得關注。這項計畫促進大專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實習與就業合作,幫助學生在畢業前就能提前走進職場、累積實務經驗,為未來求職做足準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接觸潛力人才、提升徵才效率的好方式。
青年企業實習推動計畫 4 大服務項目
- 優質職缺刊登:新譽與數十家優質企業合作,免費協助刊登實習職缺,讓學生能更快找到符合自己興趣與專業的實習機會。
- 實習說明會:定期於桃竹苗轄區的大專院校舉辦,幫助學生了解整體計畫內容及推薦的優質實習職缺,讓申請前有充分準備。
- 職場參訪活動:根據不同科系安排參訪對應企業,讓學生親自走訪職場,感受未來可能投入的產業與工作情境。
- 主題式講座:邀請企業講師分享實務經驗、產業趨勢或創業歷程,協助青年拓展視野、強化就業準備。
申請條件:
- 年滿 15 歲至 29 歲青年
- 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大三、大四學生為優先對象。
報名方式:
有意參加實習計畫的青年,可透過新譽管理有限公司的官方網站查詢最新的實習職缺與活動資訊,並依照指示完成報名程序。
新鮮人求職必過關卡!履歷怎麼寫、面試準備一次看
剛畢業準備求職的你,可能因為沒有寫履歷或面試的經驗而感到不安,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別擔心,這裡整理了一些實用的履歷撰寫原則與面試技巧,幫助你清楚表達自己的優勢與潛力,讓企業更認識你!
▎履歷怎麼寫?
即使還沒有正職經驗,也可以把課堂專題、實習、社團經歷或志工活動通通寫進來,重點是展現出你會做什麼以及如何做事。寫履歷時,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 原則 #1 STAR 原則
履歷不只是列出你參與過哪些活動,更重要的是讓人看懂你「做了什麼」、「怎麼做」,以及「結果是什麼」。建議使用 STAR 原則,說明事情發生的背景(S)、你的任務(T)、實際行動(A),最後量化具體成果(R)。
舉例來說,與其只寫「參加社團活動」,不如描述:「擔任活動長,規劃三場校園活動,帶領團隊處理場地租借與宣傳設計,累計吸引超過 300 人參與」,讓面試官一眼就能看出你的規劃能力與執行力。
- 原則 #2 客製化
撰寫履歷時,不建議一份內容投所有職缺。建議仔細閱讀職位描述,針對關鍵詞調整內容,凸顯最符合的技能與經驗,並把最具說服力的成果放在最醒目位置,提高錄取機會。
- 原則 #3 排版清晰
建議內容用條列方式呈現,讓重點更清楚明瞭。整體排版也要簡潔乾淨,像是字體、字號或是間距都要保持一致,再留一些空白區域,避免看起來太擁擠。關鍵資訊可以適度使用粗體或底線,幫助面試官更快掌握你的亮點。
▎面試怎麼準備?
面試不是考試,而是一次雙向了解的對話。你不需要完美,而是要讓對方看見你願意學習與成長的樣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
- 技巧 #1 傳達思考邏輯
面對經典題目別只背標準答案,不妨分享你的想法與處理事情的方式,展現你真實的反應與邏輯。
- 技巧 #2 分享成長歷程
不只講成功,願意談談錯誤與調整過程,能讓你更有說服力,也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
- 技巧 #3 主動了解公司
面試是雙向選擇,越熟悉職缺與公司文化,越能清楚表達你的興趣與適配度,也會讓你更有自信。
即使還沒有正職經驗,也可以把課堂專題、實習、社團經歷、志工活動通通寫進來,重點是展現出你會做什麼、怎麼做事。寫履歷時,不妨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青年就業 5 個面試常見問題
Q:請簡單自我介紹一下你自己?
這題幾乎是每場面試的開場白,但不是要你照著履歷念一遍,建議利用「過去經驗 + 目前狀態 + 未來目標」的邏輯來說。
【面試常見問題回答範例】
我是○○大學○○系的畢業生,過去參與過校內活動和社團專案,特別喜歡企劃與執行。最近完成一段數位行銷實習,讓我更確定想走品牌內容這條路,希望能在貴公司累積更多實戰經驗。 |
Q:你沒有正式工作經驗,為什麼我們要錄取你?
關鍵在於轉化經驗價值,你可以從實習、社團、志工或課堂專題中找出可應用在職場的技能或特質。
【面試常見問題回答範例】
雖然我還沒有正式工作經歷,但在實習期間有參與社群貼文的規劃,從內容發想到數據觀察都有實作經驗。我也很願意學習與主動溝通,相信能很快適應團隊節奏。 |
Q:你在學期間參與過哪些活動?對你有什麼幫助?
面試官想知道你是否真的有參與或從中學到什麼,建議挑選具代表性的經驗,簡單帶出挑戰與成長。
【面試常見問題回答範例】
我曾擔任文學營的活動總召,需要協調十幾位夥伴一起完成整個流程。這段經歷讓我學會分工管理、應變協調,也發現自己其實很享受把混亂的事情整理有序的過程。 |
Q:能舉一個你遇過最大的挫折或挑戰,當時你怎麼面對?
回答時可用「情境 → 行動 → 結果」的結構,不要只是在說明遇到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展現你當下的反應和處理方式。
【面試常見問題回答範例】
我在籌備社團成果發展時,曾經因為主題方向不明導致進度延誤,團隊也因此士氣低落。我主動召開會議,協助重新釐清目標並分配任務,最後雖然很趕,但我們還是如期完成,也讓我體會到主動溝通的重要性。 |
Q:為什麼你想應徵我們公司這個職位?
請不要只說「因為我喜歡你們公司」,要具體說出你觀察到的亮點以及能帶來什麼價值。
【面試常見問題回答範例】
我一直有關注你們在內容策略與社群經營上的操作,很欣賞品牌風格和選題方向。剛好我在實習時有做過類似的貼文企劃,希望能學習更多策略面的經驗,也期待把我的創意用在實際專案上。 |
還是找不到工作怎麼辦?YES 測評助你找出職涯方向
就算你準備了漂亮的履歷,也練習了常見的面試問題,求職路上還是可能會有卡關的時候。而是還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工作,與其亂投履歷,不如先好好認識自己。
YES 就業力組合量表是一份幫助青年釐清方向的實用工具,內容涵蓋興趣、行動力與職場感受三個面向,協助你掌握自己的職涯特質與潛在挑戰。
【YES 就業力組合量表三大面向】
- 職業興趣
以 Holland RIASEC 六大職業興趣模型為基礎,分為實際動手型(R)、研究探索型(I)、藝術創作型(A)、社會人際型(S)、企業領導型(E)、事務組織型(C)。透過測評結果,你可以更清楚了解自己偏好的工作性質與風格,並找出與之契合的職涯領域或產業類別。
- 職場感受
這個面向會評估你在職場中的適應狀態與人際特質,像是情緒反應強度、團隊互動風格、人情敏感度與抱怨傾向等。測評結果能幫助你掌握自己適合的工作環境氛圍,也能作為日後提升溝通力與職場軟實力的參考依據。
- 工作需求與行動力量
當你覺得自己「不知道想做什麼」、「興趣太廣卻找不到方向」、「履歷總是寫一半就卡住」或是「實習打工時曾有不愉快的職場經驗」,也許該先放慢腳步,給自己一些時間重新認識自己。可以透過 YES 就業力組合量表幫助你釐清思緒,也更清楚看見自己的特質與潛力,職涯方向不該只是憑感覺或盲目猜測,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的理解與探索上,這樣才更有機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與發展目標。
釐清「為什麼而工作」是職涯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無論是來自自我實現、家庭責任或是對社會的貢獻,都能進一步分辨內在需求與外在期待之間的差異,讓你在行動上更有方向和行動力。
推薦閱讀: